一公斤蔬菜的运输成本是10美元,新鲜的鳕鱼在海里等着被你拎回家,太阳一天时间都跟你打照面,做饭时能用上干辣椒都是奢望。请看汉产厨师的南极报告——
参加第26次南极科考餐饮服务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5名师生,分别从海上和空中两路出发,目前已全部抵达南极,除服务昆仑站的一名厨师外,其他的师生已在南极正式从事餐饮与服务管理。昨日,记者连线这些师生,请他们揭秘在南极做饭的内幕消息。
鄂菜鱼丸打响头炮
商院教师王辉亚和学生徐康服务于长城站。他们于6日上午乘飞机抵达南极长城站,此前他们飞行了5天。雪地车把他们直接拉到长城站的厨房,工作开始了。
王辉亚介绍,长城站的厨房是4个小板房拼在一起的,以一个过道相连,面积也就35平方米左右。第一顿午餐做的是胡萝卜烧牛腩、草菇烩鱼丸、火腿粉条。尽管对操作环境还不太熟悉,但他们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把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
这餐饭的菜谱是王辉亚和徐康精心设计的,带有很浓的湖北特色,特别是鱼丸,是地道的鄂菜,上桌后被一扫而光,胡萝卜烧牛腩也很对科考队员胃口。队员们边吃边说:“在这里吃上了家的味道。”
家乡大白菜最珍贵
戴涛、潘鼎、王骐三名师生来到中山站时,过了一冬的中山站,食物已经很单调了,只有冻肉和脱水蔬菜,鲜蔬菜、鲜鸡蛋等都没有了。戴涛介绍,如果从智利补给,一公斤蔬菜的运输成本是10美元,所以在站里吃上一顿鲜蔬菜就像过年。
戴涛他们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时,随船带了很多大白菜。但近两个月的海上航行,大白菜已消耗不少,抵达中山站时,只剩下十几棵。普通的大白菜成了最珍贵的食品,仅仅在做汤时给一点。对科考队员们计划供应,每人只吃得上几片。
初到南极,师生们非常忙,工作量每天达到16个小时以上,保证站上100多人任何时候都能吃到热饭热菜热汤。在中山站工作的师生们早上5点起床,一直忙到下午1点半,下午3点又开始工作到晚上8点半,深夜还要给夜班人员准备夜宵。
做菜考验应变能力
经过近十天的掌勺,武汉商院的大厨们都感到在南极做饭非常不易。没有绞肉机,只有人工剁肉,几十人吃的肉丸子一剁就是一两个小时。食品储藏库距离厨房虽只百来米,但从厚厚的积雪里深一脚浅一脚走过去要花10多分钟,很艰难。
困扰大厨们最主要的问题是调料匮乏。做西点的吉士粉、黄油没有,只能炼猪油替代。生姜、蒜都是粉状的,葱也是脱水的。好在师生们参加过去年的奥运服务,有的还在全国烹饪比赛中得过金牌,应变能力较强。做香辣虾、卤水蹄�o没有干辣椒,他们就用牛肉酱、猪肉酱提取辣味,效果也不错。
鳕鱼在武汉是名贵的食材,在南极就寻常了。老科考队员给武汉商院的师生每人发了一根线、一个鱼钩,捡个石头系在线上就是钓鱼工具了。师生们在鱼钩上装一小块肉放到海里,不一会,就开始有收获了。南极的鱼咬食很猛,提出水面还死死咬住不放口。师生们乐坏了:“这哪里是钓鱼,简直就是提鱼!”提回的鳕鱼煮成汤,汤白肉嫩,入口即化。
洗澡水是咸的
中山站的主楼外表看起来就像一个集装箱,里面包括食堂、厨房、通讯室、图书馆。科考队员两人共用一间房,房间8平方米,放床就用去了一半。洗澡用的是发电楼使用的降温水,降温水是咸的,老队员说经常洗对身体不好。
科考站对外联络比较畅通,中山站电脑上网速度不慢,IP地址显示的是上海,座机的区号也是上海。
现在是南极的夏天,每天的白昼有20个小时左右,凌晨1点到3、4点的时候才是黑夜,师生们刚来时还真是不适应,每晚睡觉都感觉像在睡午觉,睡不踏实。
(原载《湖北日报》2009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