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藏身雪洞,这么“贼”的观察方式当然是为了观察贼鸥。
本月初,执行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返航。“雪龙”号圆满完成“一船三站”的重任,先后赴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此次科考创下我国首次南极科考以来人员数量、科考任务最多的纪录。
在这次创纪录的南极科考任务中,有一个能让湖北人骄傲的纪录:本次科考队员享受到5名汉产专业厨师为他们烹制的佳肴。这些厨师均来自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烹饪系,其中王辉亚、戴涛两人为教师,徐康、潘鼎和王骐3人为学生。我国南极三个科考站的餐饮服务由一家单位承担,这在南极科考史上为首次,这也是首次选拔大学生厨师赴南极工作。这5名师生在南极最短的工作时间为60天,最长的时间为555天,王辉亚和戴涛依然留在南极执行越冬任务。
南极离我们遥远,但网络能拉近距离。通过网络,我们一直在关注汉产南极大厨的美食之旅。
34
在南极当大厨不容易
图为:长城站外指向武汉的标志牌。
图为:自制豆腐是年夜饭的大菜。
初登南极第一考
徐康的南极初体验就是一个忙字。
“去年12月6日上午,经过5天的折腾,我们乘坐飞机,几经辗转,终于拖着疲惫的步伐迈进了长城站。天空飘起的雪花伴随呼呼的寒风折磨着每一个队员。下飞机就看见赶来迎接我们的第25次南极科考队员,在机场做了一个简单的交接仪式,他们就坐飞机返回国内。
来不及拿行李,我们就乘坐雪地车到站上准备午餐,第一顿午餐做的是:胡萝卜烧牛腩、草菇烩鱼元、火腿粉条。我们手脚不停,在踏上南极的一个半小时后,热腾腾的饭菜就被端上桌。
虽然之前的精心准备让我们很有信心,但真正把第一道作品摆出来,还是不免有点忐忑,担心大家不喜欢。直到看见队员一个个欢欢喜喜地狼吞虎咽起来,有的还边吃边说:‘终于吃上家的味道啦,还是家里的饭菜香啊!’才放下心来。”
南极工作手则
“每天5点40起床,做早饭至7点半,休息到8点半开始准备午餐,忙到下午1点结束。下午3点开始准备晚餐,6点结束。10点准备夜宵,至10点半。”这是南极厨师潘鼎在中山站一天的工作流程。
潘鼎说,他和戴涛老师一到南极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两个人几乎是连轴转。一天早上有接待任务,却因前一天太累而睡过了头,幸亏戴老师经验丰富,半个小时搞定所有问题,在7时15分准时开饭,端上了“鸡蛋、花卷、煎饼、粽子、小馒头和稀饭”。
南极的天气反复无常,昨天还是九级大风夹杂着大雪,今天就有可能阳光明媚。在长城站服务的王辉亚说,目前是南极的夏天,室外温度却在零下2摄氏度左右,长城站的食品原料库门前有一米左右厚的积雪,取原料时不能直线行走,而是要绕道,取原料一般要用铲车运,首先将其从食品库搬出,装上铲车后运到生活栋,再搬到厨房。150米的路程往往要折腾90多分钟。
大厨最怕顿顿做肉
“在南极每两天吃一次白菜,已经是奢侈了。”与王辉亚一同在长城站的徐康说,上海出发时带了很多大白菜,但近两个月的海上航行吃掉不少,加之有的腐败变质,所以长城站只有节假日或者科考队员离队时才会让大家奢侈一回,吃大白菜。
“肉对我们来说是噩梦,肉吃多了队员就没胃口了。”他透露,那里每天菜肴是鸡肉、牛肉、猪肉等,他们每天变着花样做饭,“来南极后最开心的事就是老南极科考队员们说我们的伙食是迄今最棒的了”,很多科考队员都胖了,而我们稍微瘦了些,科考队员长胖了就是对我们的最高评价。
“蔬菜匮乏,只能从豆制品上下工夫。”潘鼎说,千张可做不少菜,但很容易吃腻,所以必须用黄豆做豆腐。“做豆腐耗时,但对大家胃口,所以还是减少休息时间去做了”,徐康笑称,自己在南极成了磨豆腐大师。
鄂菜飘香南极
香辣虾、蒸菜、鱼丸、板栗鸡仔、早点的糯米鸡、鸡冠饺、米酒汤圆,这些湖北菜肴已经首次在南极科考站上亮相了两个月。
“基本是一扫而空。”身为中国烹饪大师的王辉亚说,在南极做饭最大的挑战除原料外,还要克服“众口难调”的问题,南北口味的平衡要在细节上做好,比如有人爱吃辣、有人不吃辣,这就要靠花样翻新等手段来调节。“其他国家科考站的朋友,时常过来‘蹭饭’。”王辉亚说,南极的科考需要各国相互合作,吃饭就是一种交流,各国联合考察团、澳大利亚南极局局长等政要也频频光顾长城站,“湖北菜这次真是在南极站住脚了,当时出发时特意购置的糯米、板栗等配料看来是买对了。”
脸白的是大厨
谁是科考站里掌勺的大师傅?看谁脸白就行了。
“南极厨师最不同的是,不用当黑熊猫。”王辉亚说,南极的紫外线非常强
,太阳下一个小时就会晒黑,所以科考队员几乎都是脸色黑紫,如果戴着防风镜
出门,回来后就剩白色的眼圈了。“熊猫是黑眼圈,白眼圈的是‘黑熊猫’。”
厨师是室内作业,多数时候可以避开紫外线。
王辉亚介绍,长城站上有首次派出的3名女科考队员,条件有限,多数时候她
们必须和大家吃大锅饭,但大厨有时给她们炖点补品汤喝喝。
已经回国的徐康说,他的南极大厨生涯有个遗憾,没能给地衣研究专家河北
大学的刘荣杰教授做生日蛋糕。“当时站长说有科学家过生日看能不能准备点什
么庆祝一下,可到食品库找了几遍都没发现做生日蛋糕的原料和工具。回想几个
月前,在国内天天加紧练习做生日蛋糕的技能,为的就是在这一刻给队员一个惊
喜。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南极处处要环保
“南极海产品丰富,但不能捕捞,连私人闲暇时钓鱼都是不提倡的。”武汉
的南极厨师们透露,除了海洋动物保护法外,国际通行的《南极站废弃物处理规
定》执行也非常严格,每天上午9时、下午6时,有专人对当日产生的垃圾进行再
次分类,一般生活垃圾被送进中山站的废物处理栋销毁处理;不可降解的塑料袋
、罐头铁盒和碎玻璃被立即打包,存入库房,在适当时候运回国内处理。他们每
天做完饭,还要及时把垃圾压缩处理,这已成了规定动作。“到了南极才知道地
球小,一眼就能望见别国的‘国土’——科考站。”潘鼎说,在南极也体验了一
下国家领导人出访的感觉。今年元旦刚过,他和其他9名中山站队员受俄罗斯进步
站邀请“开展国事访问”,其实就是受邀去参加新年宴会,同时交流烹饪技术及
站际合作项目
在南极过大年
5
大年初一中午,戴涛老师在网上给我贴出了长长的中山站年夜饭菜单:
凉菜:卤水牛腱、层层脆耳、香糟小黄鱼、凉拌百叶、挂霜花仁、芥辣白菜
梗。
热菜:葱烧武昌鱼、喜庆烩双圆、脆皮凤尾虾、香辣烧鸭块、蔬菜烤羊腿、
富贵炸虾球。
戴老师遗憾地说,雪龙号科考船没有按时靠岸,新鲜蔬果没有按时送到,只
能用有限的原料准备了新春年饭。作为戴涛这样的资深大厨,他一直惦记着雪龙
号上从澳大利亚墨尔本补给的5吨蔬菜水果。从过小年开始,戴老师就计算着雪龙
号靠岸的时间,“本来是腊月二十九就能到的,天气太差了,最好的结果是大年
初二能靠岸。”“我们在站上工作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虽然食材不多,但我们
开动脑筋,自己加工豆腐、糯米酒,尽量在原料上相互组配、口味上变化调配。
湖北风味的菜点,像粉蒸菜就很受大家欢迎,口味蒸鱼头也使大家胃口大开,糯
米鸡、鸡冠饺、炸糍粑等早餐品种,使科考队员始终有良好的食欲。”戴老师介
绍说。
长城站与国内时差12小时,当我们吃罢年夜饭,在长城站工作的王辉亚老师
和徐康同学正紧张地为站上58位同事准备年夜饭。“包饺子啦!”徐康在QQ上打
出这句话,还加上一个笑脸。站上同事不少,这次徐康和王老师一共准备制作
1500多个饺子,“是猪肉馅的,香着呢!”
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可准备全是王辉亚和徐康。“和了15斤面,剁馅用了
20斤肉。”隔着电脑屏幕,我似乎看到徐康揉了揉自己的胳膊。
徐康参加过北京奥运会的餐饮服务,“在南极可比北京奥运会辛苦,关键是
原料和设备不全,而且工作时间比奥运会长。”徐康介绍,长城站的厨房里没有
绞肉机,只有人工剁肉,几十人吃的肉丸子一剁就是一两个小时。食品储藏库离
厨房虽只百来米,但从厚厚的积雪里深一脚浅一脚走过去要花一刻多钟。做西点
的吉士粉、黄油没有,只能炼猪油替代。生姜、蒜都是粉状的,葱也是脱水的,
与在武汉用新鲜的有很大的不同。“不过,我们很快就适应了,老队员们说这次
科考队的饭最香,新队员们说这下回去要减肥了。呵呵。”徐康得意地说。“我
们还在年夜饭里准备了湖北特色,武昌鱼和鱼圆子。”
大厨们的日记分享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戴涛、潘鼎、王骐发自中山站
这是我们发挥无限的想像力,在原料匮乏的条件下制订的菜单,每天想得很
辛苦:
7日 早:咸菜 油条 馒头 菜饼 稀饭 面条
中:鸡翅 大白菜 豆米牛肉丁 蒸南瓜 紫菜鱼圆汤
晚:烧黄鱼 蒸南瓜 榨菜肉丝 排骨大白菜汤
8日 早:花卷 油条 烙饼 绿豆稀饭
中:米蒸排骨 黄椒牛肉 葱油蚕豆 番茄牛肉汤
晚:带鱼 春笋牛肉 肉末草头 虾皮豆腐汤
9日 早:烙饼 花卷 肉粽 小米粥
中:卤水蹄膀 蒸南瓜 烤鸡翅 番茄蛋汤
晚:香辣虾 椒盐虾 腐节烧牛肉 香菇大白菜榨菜肉丝汤
10日早:烙饼 花卷 春卷 黄金糕 稀饭
中:雪菜烧鱼 春笋牛肉丝 包菜 番茄土豆牛腩汤
晚:烤香肠 家常豆腐 凉拌毛豆 紫菜鱼圆蛋汤
菜肴还是以肉食和脱水蔬菜为主。脱水蔬菜有草头、荠菜等,冰冻蔬菜有毛
豆、蚕豆等。火是用的煤气罐。
我们后来又做了香辣虾、卤水蹄膀等。辣食本应该都需要用到干辣椒,但是
去年的已经吃完了,今年的还没到,最后都是用的老干妈或者牛肉酱、猪肉酱来
提取辣味。
到达中山站之前,船上曾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包饺子活动,所有队员一起动
手。澳大利亚机组人员也过来帮忙,还连吃了两碗饺子,一个劲儿称赞好吃,说
他准备找我们谈一谈,仔细问问饺子的做法。
王辉亚、徐康发自长城站
南极冷不冷?
这个问题是家人和朋友经常问我们的。但是站上的同志告诉我们,这个问题
不能这么问,因为南极洲很大,而且是中间高四周低,温度当然差别也就很大了
。最高处海拔4000多米,我们刚刚在南极建成的第一个内陆站昆仑站就建在最高
点,温度经常在零下几十摄氏度。我们长城站是处在南极洲边缘的,海拔不高。
听说今年长城站的降雪量尤其大,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28摄氏度,而往年最低温
度也就只有零下16摄氏度。目前室外温度也就0摄氏度左右,但是风仍然很大,每
次出门都感觉要被吹倒。室内有取暖设备,穿个保暖衣就可以了。
现在每天的白昼有20个小时左右,凌晨1点到3点多的时候才是黑夜,刚来时
还真是不适应,每次睡觉都感觉像在睡午觉,睡不踏实。
天气真是变化无常,清晨常常是被屋外的狂风吵醒,前一天刚刚扫平的门口
又堆积了厚厚的积雪。忙一阵出门一看,不知什么时候又变成晴空万里、阳光明
媚了,南极的天和小孩的脸一样说变就变的。
王辉亚、徐康发自长城站
终于看到传说中的企鹅啦,在南极企鹅比人多。但这里的企鹅都是“小个子
”,顶多到我的膝盖,听说中山站的会大一些。这些企鹅一点都不怕人,看到我
们有的会很好奇,歪着脖子认真地研究。也有一些企鹅明显见过“世面”,很是
淡定,对我们视若无睹,悠闲地一摇一摆走来走去。
看企鹅下水很好玩,有些企鹅在跳水之前,要仔细观察半天,后面的企鹅往
往等得不耐烦,使劲把前面的推下去,然后一个个像饺子下锅似地跳进海里。
有次看见海面上漂浮着一块黑乎乎的东西,我以为是块浮木,近了才发现居
然是一只海豹。海豹看见我们依然游过来,上岸休息,还对我们龇牙咧嘴,估计
是威吓我们不要抢占它的地盘。在海里游泳时它显得很自如,但爬到礁石上的动
作就格外笨拙,引得我们大笑。
戴涛发自中山站
3月5日,心里默默计算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对于回国的队员来说,是他们期
盼已久的日子,开始踏上回国的征程了。对于越冬队员来说,是慢慢越冬生活的
开始。天气也将越来越冷了,风力都是6-7级,领略到南极风的厉害了,还不知道
真正的冬季是什么样的滋味啊。
上午走了2批中铁的。下午2点开始还要走5批次。潘儿子(潘鼎)第二批飞走
,当飞机降落,准备登机了,开始嚎啕大哭了,年轻的同志很热爱这片土地,也
许今生今世也不会来到这里,神奇的冰川、漂移的冰山、还有憨态可掬的企鹅、
鬼魅般的极光都只会留在他记忆中了,虽然是短短3个月时间,但为他的人生打开
了一扇窗户,结识很多的朋友,尤其是一些从事科考的年轻人。通过3个月辛苦的
工作,学会了如何去协调安排工作,在多一分的细心和耐心就更加的完美。3个月
的共事,默契的配合也使我们的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年轻人,一路走好!也对
自己说,快乐的渡过南极越冬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