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探索我国古代外来农作物的起源与文化

发布时间:2020-11-17作者:见习记者 江珊来源:大学生记者团浏览次数:740

本网讯 11月12日,第201期致远讲坛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宋亦萧以“植物的世界旅行-古代中国的外来作物”为主题为在场同学讲述了我国古代外来农作物的起源与文化。

宋亦萧以小麦和玉米为例讲解了古代外来农作物的起源。小麦起源于西亚,最先传入我国甘峡和山东,后来由粒食演变为粉食。玉米,又称突厥小麦、玉蜀黍‘蜀’字可以看出,玉米与四川的关系颇深”。宋亦萧表示虽然在印度发现了玉米石雕,但并未真正发掘过与玉米有关的信息,却可以在《孤筏重洋》、《大象与民族学家》两本书中可以找到相关介绍,于是玉米可能早年间由太平洋传入亚洲,最后进入中国。“南瓜从元代进入中国,常与蝴蝶成对,寓意瓜瓞绵绵;红薯和马铃薯也从元代进入中国,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辣椒则在明代引入,是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蔬菜”讲座上,宋亦萧还对南瓜、红薯等作物的寓意和营养价值进行了详细讲解。

最后,宋亦萧以小结的形式讲解了古代中国的外来作物所体现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深远影响。“这些外来作物不仅扩展了人们的饮食方式、满足了人们更多的口味需求,还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构成民族和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编辑 张思渊)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