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千年美丽,绽国学之花。9月26日晚,亚博取款曝顾秒到账第三十五期以“妙手生花”为主题的国学小课在该校校史馆正式开课。牛津大学博士季含轩引领武商院师生步入非遗英山缠花技艺的世界,在千缠万绕中品味非遗缠花之美。
英山缠花,简称缠花,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在2011年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由古时的簪花习俗演变而来,“缠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诗人宋祁《春帖子词·皇后阁十首》中的“宝幡双帖燕,彩树对缠花。”缠花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因其体积“小”、构思“巧”、技艺“精”、形式“活”等特点,又有“立体绣花”“线艺雕塑”“立体工笔画”的美称。手工艺缠花,就是用蚕丝线在以纸板和金属丝扎成的胚架上缠绕,制作出形状各异的花片,从而组装出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
缠花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其作品有轻盈、灵动的造型和自然、雅致的光泽。中秋佳节将至,季含轩特意现场教学中秋金桂缠花胸针。小课伊始,季含轩介绍了掐丝缠花、描金缠花和染色缠花三种缠花类型,其中掐丝缠花将缠花结合传统掐丝工艺,把缠花作品点缀得更为立体精致,中秋金桂缠花便属于传统掐丝缠花的一种。
首先制作的是枝叶部分,用绿色的丝线把半叶片状的纸片缠绕固定在铜线上,将铜线上两个缠好的叶片合上,便得到了一片完整的叶子。“卡纸为底,铜线为骨,蚕丝为面”季老师边讲述着制作缠花的方法,边带领助教为参会师生演示,纤纤素手上下翻飞,不一会便完成了一片富有光泽的桂叶,引得在场的同学们跃跃欲试。看似简单的缠绕却暗藏巧思,“缠的时候丝线很容易不均匀导致叶片有留白,重新缠绕了好几次后我的叶子才终于出现,这也教会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23级工商管理学院的卢羽涵感慨地说。“缠绕蚕丝线时要松弛有度,太紧会使叶片失去光泽,太松便会导致丝线松散。”在季含轩讲师的细心指导下,同学们手中的桂叶从歪七扭八到平整精致。接着是桂花的制作,同学们左手执铜丝,右手执串珠,随着淡黄的桂花和珍珠,铜丝依次被串起,桂花胸针也初具雏形。在制作过程中,23级旅游管理学院的徐海洋格外认真。他说:“妈妈很喜欢这类手工艺品,看到这期非遗缠花第一时间就报名了,想做一份特殊的中秋礼物带回家送给妈妈。”
最后,缠完的树叶桂花要组装起来,这就考验审美与对结构的把握,错落有致方能将缠花之美绽放到极致。历经一个小时左右,每位参加活动的成员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桂花缠花胸针”。灵动的玉桂悄然绽放于光泽的枝丫间,一颗洁白的珍珠恰点缀于桂叶处,寓意着“和美团圆”。季含轩表示,缠花作为我国非遗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的年轻力量动起来,推动其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亚博取款曝顾秒到账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国学小课”思政文化教育活动自2017年开展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十五期,以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力传统,学校将继续邀请传统手艺人,用优秀传统文化沁润青年学子心灵,青年学生在动手实践体验中传承中华文化,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http://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909113&cId=0